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人死后丧事流程都有哪些?

 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身边的老人不断的离开我们,这个时候家属都是要给老人举行后事的,而很多家属对对于丧事的流程不是很了解,就没办法给逝者举行一个体面的葬礼。所以很多家属就会选择上海殡葬一条龙服务,那么人死后丧事流程到底有哪些呢?

  1、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2、注销户口: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3、联系火化

  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4)接运遗体: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4、遗体火化:

  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

  5)领取骨灰。

  5、购买墓地:带领挑选合适的墓地福位,需要拿上火化证明或者死亡证明购买,确定好碑文和安葬日期,付款即可。

  6、骨灰安放:与陵园签订合同,并领取骨灰存放证。联系专业安葬师傅根据情况做安葬指导,不同情况价格不同。

上海葬礼流程和注意事项?

1、会前准备:殡葬服务人员会提前1小时到达殡仪馆,核对花篮挽联、治丧物料,以及为逝者布置礼厅、签到台,等待各位亲友前来;

2、请遗像:丧家通常需要提前30分钟到达殡仪馆,等待殡仪馆工作人员开厅后,在殡葬服务人员的指导下将逝者的遗像请入礼厅的相框内;

3、确认遗体:在追悼会仪式正式开始前,殡葬服务人员会带领丧家,对逝者遗体进行确认,家属确认无误后殡仪馆工作人员便开始待命,等待请灵柩入场;

4、来宾签到:追悼会仪式前15分钟,亲朋好友陆续到达,殡葬服务人员会引导来宾有序签到、领取手持花、佩戴黑纱等流程;

5、仪式开始:等待所有来宾到场后,葬礼司仪会宣布仪式准备开始,并提醒各位来宾将手机调至静音震动状态,以保证追悼会仪式的庄重肃穆;

6、灵柩入场:殡仪馆工作人员恭请逝者灵柩入场时,礼厅内会奏鸣哀乐,此时葬礼司仪会引导丧家上前共同扶灵;

7、安灵默哀:等待逝者灵柩推入围花之后,葬礼司仪会引导所有来宾手持鲜花行安灵礼,为逝者默哀;

8、致词环节:葬礼司仪会依次引导逝者公司领导、直系血亲上台面向逝者三鞠躬,致悼词、答谢词;

9、来宾献花绕灵:致词环节之后,葬礼司仪和礼仪人员会引导现场来宾,依次上前向逝者三鞠躬,并献上手中鲜花,而后有序绕灵一周,慰问逝者家属;

10、铺棺仪式:铺棺仪式开始前,殡葬服务人员会引导直系血亲上前,其他来宾停留在围栏后,让直系血亲有更多空间与逝者作最后告别。葬礼司仪会与礼仪人员相互配合,按照顺序为逝者铺上锡箔经文、衣物鲜花等,逾19项祭奠用品,并引导直系血亲参与其中;

11、封棺仪式:礼仪人员会引导逝者的4名直系血亲,按照长幼顺序为逝者敲上4颗封棺钉(通常子女辈优先,孙辈次之),再引导家中女眷为逝者铺上安息罩;

12、送灵出殡:待封棺完成后,殡葬服务人员会引导所有来宾跟随其后,为逝者作最后的送灵告别;

13、领取回礼:照传统丧葬风俗,殡葬服务人员会为现场随过帛金的亲朋好友,发放一份白事回礼;

14、来宾跨火:以上流程结束后,殡葬服务人员会带领所有亲朋好友前往殡仪馆内,或丧宴饭店周围进行跨行,至此整个追悼会流程才算完整结束。

白事菜谱十三个菜

白事菜谱如下:

一:凉拌牛肉,凉拌黑木耳,凉拌莲藕,大火腿,糖醋鱼,烧鸡整只,红烧猪蹄,紫菜蛋花汤,当季青菜两份,分别配腊肉和猪肉炒,梅干菜扣肉,芝麻圆,酥炸小于,蒸排骨,蒸莲藕,蒸鸡,蒸鱼【全部都是拌粉面炸过后蒸的]]糖醋排骨,

二:丧事办宴席,多叫丧宴、白宴,也有叫答谢宴的。既然是为丧事而办,那就当以丧事为中心,大致介绍一些中原地区的规矩。

丧宴有哪些?有葬礼宴、五七宴、百天宴、一周年宴、二周年宴、三周年大宴等。这里只说葬礼宴。

家中老人死亡之后,首先通知家族中人及近邻,然后是亲友,一般是排三(死后第三天)葬埋,第一天起火,撺忙人员一般是大锅烩菜加白米、馒头,也有外加几个凉热菜的,不过不开桌,自助餐形式的多。第三天开桌,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般亲友为流水席,随吃随走。葬礼完毕后,姥娘家人及贵宾落座,正席开始,本家陪同。

丧宴菜品一般十六个菜八热八凉外加一鸡蛋汤,凉菜一般四荤四素,避甜品、避红色、避整只鸡鸭等,热菜多是六荤两素,鱼不用鲤鱼,鸡不用鸡爪,肉不用酱油,不红烧,避用内脏杂碎,虾,南瓜,青菜等。上菜顺序先热后凉,俗称“倒拉牛”。

丧宴开始于孝子请饭,叩头入席,入宴者不着红衣,不大声喧哗,不高谈阔论,不要酒斗酒,无酒实属正常,即便主家备薄酒,亦无人敬让,自己喝多少倒多少,少言速食,鸡蛋汤一上,即时离席。

丧事本悲哀,丧宴也就是管饭,没必要冲淡了这悲凉的气氛,办得不伦不类,让人笑掉大牙。

又有说法:葬礼上菜先凉后热人走了凉了亲朋友宜是热

白事菜谱十三个菜

凉拌牛肉,凉拌黑木耳,凉拌莲藕,大火腿,糖醋鱼,烧鸡整只,红烧猪蹄,紫菜蛋花汤,当季青菜两份,分别配腊肉和猪肉炒,梅干菜扣肉,芝麻圆,酥炸小于,蒸排骨,蒸莲藕,蒸鸡,蒸鱼【全部都是拌粉面炸过后蒸的]]糖醋排骨,

白事菜谱十三个菜

白事的话菜品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看

我就按我们这的说了,可以参考下。甲鱼火锅,粉蒸排骨,梅菜扣肉,干妈蒸鱼,珍珠圆子,鸡汤水饺,红烧牛肉,红烧肘子,青椒鳝丝,香芋地瓜丸,泥耗炒腊肉,葱爆鱿鱼卷,凉拌土豆粉!一共是13道菜,这个菜在农村就算是比较好的了!

白事菜谱十三个菜

白事是指家中死人,宾客来吊丧菜谱。上岁数的一般可以炖猪肉烩豆角,这道菜如果炖好了,佷香的。

可以炖牛肉,炖完牛肉后可以烩洋葱胡罗卜等。

可以做土豆辣子。

干煸豆角。

豆角煸出来佷香的。

可以做凉扮黄瓜。

凉扮菠菜。

可以做醋溜木须。

山炒木耳。

可以上东坡肘子等菜。

队里德高望重的丧事掌门人

崇明农村民风朴实、厚道,如那家遇到急事难事,大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丧事,从我有记忆至今,一直是一个生产队全体社员,或是几个生产队邻舍共同关心,大家参与的。生产队里从陪夜(亡者脱气之前的前几夜,长的10多天)开始,一直到亡者入土、烧总台为止。一个生产队,那么多人家,那么多人,连续一段时间,总要有人尽心尽职,出来统筹、协调。能够承担这种任务的人,要有几个必备条件:第一、要非常熟悉这套治丧流程;第二、在老百姓中,德高望重,大家尊重他,听他指挥,农村里土话叫“喊得拢”;第三、此人必须要有一个好身板,一身好力气,一个好脑筋。

这三条,缺一不可。这样的人选,是在长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并且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公认。

根据我小伯的陈述:六、七十年代的治丧,一般经过如下几个流程:

一、闻丧讯不令而动

死人以后放炮杖,等于是向周边邻里宣告家有丧事。炮杖原来是在喜庆中燃放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才逐步沿用到丧事上,老百姓说,这叫“送开船”,沿用至今。凡听到三声炮杖,周边人们的第一反映是谁家有丧事了或谁谁谁开船了。听见队里有丧炮,我小伯总会第一个赶到现场,指导丧家处理后事。本家先将死者遗体移至公堂屋右侧,让其躺在用毛凳(没有凳横档的凳子)搁着的簾子上,给死者穿上新鞋子,揩好身,换上新的内衣。脚跟头,点上蜡烛,放上火盆。丫头们,一边哭,一边折银子送给死者路上付路费。另外,本家与我小伯商量发孝事项及报丧对象,组织第二天分地区的报丧队伍;商量治丧期间的菜单,确定厨师傅队伍;安排当天晚上烧小夜饭(一般以面条为主食)的掌勺人,后半夜的看夜人;落实好乐队、扎库人等有关事宜。

二、巧安排有条不紊

主丧人(一般指大儿子)带着弟兄姊们商议,方案确定后,按预先的分工,男的负责买菜,女的负责买几个领头的寿衣,包括大衣、帽子、领带(女长辈包括丝巾)等。第二天早饭过后,本队的邻舍,自行把自家屋里的台凳用粉笔在背面写好名字,送到办事人家的场心上。我小伯一边指挥送来的台凳放在指定的位置,一边组织有关人员在公堂屋前先用毛竹、竹头搭好架子,然后铺上簾子并用铅丝固定好,形成遮阳避雨的治丧专用棚子。在崇明话里,这个棚子的名称叫“牚”。死者的穿衣、整容,是在丧事的第二天,也就是烧床柴那天进行的。穿衣、整容前,要卸下前头屋的门板摆放遗体。如死者属长辈的,要用上首门板;而死者是幼辈的,一般用下首门板,如要用上首门板,必须征得长辈同意。

等女儿们买好衣服回来,约上午十点左右,组织有关人员给亡者理好发,穿上新衣,并将死者躺的公堂屋门板,移至公堂屋正中央。前面放上自家屋里的百仙台,台子的前面放上蜡烛、香炉,正中央放上几碗豆腐小菜。台子与死者躺的门板中间用三根竹架子分开,上面用被单挂好,一般被单上挂遗像。

三、报丧人听令行动

因当时通信条件极差,六、七十年代,没有手机,连电话也很少,传递信息只能靠人,靠11路电车(走路,当时自行车也少见)。我小伯按照本家提供的名单和地址,安排相关人员去完成这个任务。这里有几个细节说明:①报丧人不管下雨与否,须带好一把黑伞,并且要伞头朝前,这是报丧的一个标志;②报丧人到达目的地,向有关人员通报情况,并说清烧床柴、大殓的具体时间并代表主丧本家发出参加治丧活动的通知,一般要求烧床柴当天去吃晚饭;③按崇明农村的老规矩,报丧人到家,总要吃一点东西,那怕吃一碗白开水(热天喝口井水亦可),说明此事已办好。④被报丧的主人如客气,请报丧人进门就坐,烧一碗蛋(有的还留点心,即中饭)并支付辛苦费人民币2元左右。七十年代前,报丧铜钿只有二、三角钱。

四、丧事礼五花八门

1、竖幡杆

即竖幡杆木头。顾晓东先生在《崇明方言笔记——卷一》中写道:“遇有丧事,以前崇明的风俗习惯还要在宅前树立起一根高高的幡杆木头,上挂一面白旗,表示此宅上有丧事。因崇明地势平坦,无遮无挡,丧家宅前树起高高的幡杆,就是昭告邻舍亲友,算讣告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前人们群发信息的一种办法。幡杆木头接勿着铜勺柄,崇明人用以死者儿女尚幼,还不能成人接班。”

小伯还向我介绍了有关细节:幡杆木头要求竖二根,用对木,即又细又长的长梢木头。通常私人家里没有,我们这只角浪,以前到长兴镇木行租借。另外,幡杆木头用稻草分级,每岁一节,最上面扎三角白小旗和白灯笼。由于地域做法不一,这里有二个地方可能与晓东老师的笔记内容有差异:幡杆木头是竖二根还是一根?长兴镇角浪是竖二根,文中说的是一根;稻草分级的问题,是更具体化。我的观点:入乡随俗,不求统一。认可竖幡杆木头是我们过去乡村办丧事的一种习俗就可以了,但多数地方是竖二根幡杆木头的。

2、扎库、扎荷花灯

扎库、扎荷花灯,是为送烧床柴作的准备。我小伯一般在人死的当天,就要落实第二天扎库、扎荷花灯的人。什么是扎库、扎荷花灯?就是在本家或借邻居家场地,用芦头、纸、浆糊、线等材料,扎一顶轿子、四盏轿灯、四个轿夫、24盏荷花灯,为欢送死者作准备。七十年代前扎的库很简单,就像当年百姓的生活场景一样。现在扎库,总要扎一栋二层楼的楼房以及死者家里用的生活用品,如灶头、锅子、洗衣机、空调、自行车、汽车等,扎库的内容摆设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3、哭经(亦是烧床柴前的悼念仪式)

小伯告诉我,除在给死者着衣后,要哭梳头经外,还有多种哭经仪式。在烧床柴当天下午二、三点钟开始,由本家组织几个会哭经的女人,轮番哭七七四十九场,为死者西行的路上通关提示,扫清障碍。九千七是女儿送的盘缠,用于黄泉路上沿路买通路道。二万四是儿子送的盘缠,用于在阴间买田置宅。哭经时,要说明这些盘缠都是亲男女送的,钱的来路是清清白白的,血筋都掰得出的,不然会被关卡上当作来路不明而没收。哭经的内容里,还包括提示死者如何化钱通关,买通黄泉路上的各个关卡,如何在阴间买田置业、开宅建家等内容。旧时为防止遗忘,在死者的脚跟头放二只茶盅,一只是空的,一只放49粒黄豆,哭完一场,往空碗里放一粒黄豆。到后来,吊孝哭经也商业化了,哭九千七和二万四经,成为一种有关人员的专门职业,走家串哭,收费服务。

4、烧床柴、发孝、折(跪)长辈

烧床柴、发化、跪长辈是崇明丧家悼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正式开始欢送亡灵。八十年代后,丧家从烧床柴前的下午开始,要请乐队入场(有的双套,既有西洋乐队高奏哀乐,又有民间乐队吹唢呐),老和尚开始念经。

4.1、烧床柴

是吃好夜饭以后进行的丧仪。刚吃完夜饭,小伯一方面在指挥队里男社员清理灵堂前的吃饭台凳,另一方面要求大家还做三件事:1、在宅边物色好一块相对空旷的地方,铺好稻草,等会放轿子;2、在灵堂的前面抬出扎好的轿子,(轿子里放上牌位),请出四个待差(即扛轿子人)让他们在轿杠上喝酒待命。同时,在轿子的北边放一张大的方凳,凳中间放三只简单的过酒菜,凳四边放四只酒碗、四双筷子,用以招待待差。待安排就绪,化一点银子,算是本家给扛轿子人的工资;3、从灵堂前到烧床柴地方的路两边插上24盏荷花灯,热热闹闹、亮亮堂堂欢送死者。待一切准备完毕,哀乐响起,满把满把的香在门口点旺,烧床柴仪式正式开始。参加悼念活动的队伍,按一定顺序(亲子女在前、后亲戚、朋友、邻舍等)每人拿好香、排好队,绕死者走三圈。当亲子女第三圈走完向外前,扛轿子人抬着轿子,沿着荷花灯,走在最前面。死者的女儿把着轿扛,死者的儿子捧着牌位,后面还跟着送包裹人。其他的亲友、邻里依次排队,持香默哀,绕灵三圈,正式送死者上路。轿子抬到指定地点后,伴随着包有死者衣物的包裹一起焚烧,死者亲男女在边上又是一番啼哭。烧完床柴,所有近亲人员,都要到有关人员手里,接过二根芦头和少量稻草,拖到灵堂里,铺在地上,讨个满地黄金的好口彩。

4.2、发孝、折(跪)长辈

按过去的习俗,即亲男女披麻带孝,穿颠反蒲鞋。现在是发扎头、围腰、串腰带、黑臂章(上面用白布写上孝父、孝母)。远一点的亲戚只发围腰、黑臂章。亲男女着好孝以后要折长辈。表达的是二个意思,其一、小辈在办丧事过程中如有考虑不周、照顾不全的,请长辈们多多包涵;其二、现在父母过世了,将来请长辈们多多照应!长辈们一般回应:你们做事想得很周到,我们以后会力所能及地关心照顾你们!

五、大殓日忙碌不堪

大殓是丧家最忙最痛苦的一天,需要生产队里男男女女社员帮忙出力。一般,本家的主丧人在大殓当天清晨,就带领自己弟兄在全小队家家户户走一遍,请大家搭搭手、帮帮忙。本家为了表示心意,给每位男士一包香烟。当天队里最忙的,当然是我的小伯。他要检查扎库情况;落实账房先生、白字薄子及写账的地方;落实送葬车辆、抬棺材人;开追悼会的,要明确主持人、落实悼词稿子;准备送给亡者的衣服和生产、生活用品(为化库作准备)等。

1、火化

火化是送死者去火葬场进行尸体处理。这个过程中,灵车出发和骨灰盒回家时,都要燃放炮杖,以示送迎。送葬来回的路上,都要撒米,以前也有丟黄草纸的,其初衷也是想为死者丟买路钱。

2、入土

按我们当地的习俗,从火葬场捧回的骨灰盒先放座台上,座台放公堂屋的上手,遗像放座台的正上方,牌位放座台的正中。台上放几碗豆腐小菜,台子外边放香烛一对,香烛中间放香炉一只,骨灰盒放在香炉南边,放好后,放上蛋一碗,放上洗面汤一盆(意思,刚才死者在火化时,脸一直钻在灰里,回家了,让其洗洗干净)。与此同时,老和尚继续在公堂屋外念经送行。此时,我小伯根据本家安排的入土地点(一般在自己的竹园里或老祖的坟旁边)派人事先掘好一个泥坑,待宅上有关顺序操作完毕,就由大儿子捧上骨灰盒,亲男女、孙男女、外甥男女手拿点好的香,带上银子一起欢送亲人。乐队尾随其后。到了指定地点,先在泥坑里化银子,意思把坑热一热,然后把骨灰盒放入,考究的人家分别用锹、用手填土,以示诚诚心心送亲人入土为安。

3、化库

即将扎库师傅为死者在天堂生活而准备的生产生活用品送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全部烧给他(她)。那么库包括那些内容呢?首先是一栋漂漂亮亮的二层楼楼房,还有灶头、锅子、洗衣机、空调、自行车、汽车等。当然,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鞋子、袜子,睡过的被头、帐子,亲人们送的花圈等都要放入房内。这里有四点特别注意:①房子的门必须向北,说明这是阴间用的房子;②必须有一件衣服放在房子上。什么道理?说不清楚;③有一双鞋子必须一只放在大门的外边,另外一只放在大门的里边。为什么?说明主人已经进宅了;④当开始化库时,亲人要一边哭,一边往房子上撒米。当化库临近结束时,一定要用石灰水封宅,防止强盗前来抢东西。

六、会亲羮饭始圆满

烧会亲羹饭,我们的理解是为死者举行同族群里列祖列宗的碰头宴。在大殓后的第二天,本家烧会亲羹饭,即把已经过世的所有老祖宗都请来吃饭。一般在公堂屋的中间摆二张桌子,又称总台,东北角的头位要留给死者坐。具体怎么操作呢?用二根芦头搭成一个梯子。这张梯子从座台架到总台上,然后把座台上的酒碗、筷子移到总台的头位,一边移一边给老祖宗们打招呼,xxx来了,他(她)新来慢到,各方面情况不太熟悉,请各位老长辈多多关照,多多照应。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上下百沙的做法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本文表达的丧礼程序,只代表了我老家长兴镇角浪的通常做法。由于我小伯已83岁高龄,他的记忆,他的操办以及我的表述只代表了我们老家那里的做法。这套丧礼的程序,虽然非常繁琐复杂又规范严整,但其积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敬畏与敬重、孝顺与褒扬。而丧礼中的指挥者,是丧礼中的主要角色,他的指挥操作,能够确保丧礼的顺利进行。我小伯那种民间丧事的掌门人,他们敢于负责,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帮人助人的精神应值得弘扬。

崇明旧俗——报丧

崇明旧俗——报丧

往期回顾:

钱维军 | 崇明旧俗——抬饭

钱维军|崇明旧俗——压胎

钱维军|崇明旧俗——做期过

钱维军|崇明旧俗——买卖婚姻

钱维军|崇明旧俗——冲喜

钱维军|崇明旧俗——拔亲

钱维军|崇明旧俗——吃小喜酒

钱维军|崇明旧俗——攀阴亲
报丧,在崇明地区俗称为报死,这是人死后料理丧事的一个必要程序。

所谓报丧,一般意义来说,就是把逝者的死讯发布出去,让大家知道本家有丧,近日需要料理丧事。这种发布,有本家亲自告知的,也有派专人告知的,还有通过竖幡杆、请鼓手牙装吹奏哀乐等方式来告知的。特殊意义上,是指亲自上门或专门派人前往有关亲眷人家告知死者的死讯以及丧事料理的安排,如告别仪式的时间和大殓的时间。崇明话中,告别仪式叫送烧床柴,大殓叫入墓(音同“热麻”)。

需要本家亲自前往报丧的,一般都是至亲。如父亲或母亲过逝了,当儿子的,要亲自上门告知舅父母或姨父母,告知伯父母、叔父母等至亲。告知时,要双手扶住长辈的肩膀,腿微屈、腰微弯,行折长辈礼,表示自己的未能尽孝和悲哀与无奈之情。

需要本家派人前往报丧的,大多是平常有人情(“情”字,读同“银”音)来往的老亲或远亲。同样是把死者的死讯以及丧事料理中的送烧床柴和入墓时间告知他们,请他们前来参加丧礼。崇明话中,前来报丧叫请吃素饭,参加丧礼不叫奔丧,叫吃素饭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家庭主妇前往参加丧礼叫吊孝(“孝”字,读同“化”音)。

邻里间的报丧,没有专门仪式,死者的死讯主要靠邻里们的相互传递和幡杆木头或鼓手牙装的哀乐音响来宣告的。平时有人情来往的邻里,会在丧礼大殓的当天,前来送人情、吃素饭。素饭是畅开吃的,有些叫化子或兜售丧礼用品的人也会夹杂在吃素饭人群里,俗称轧吃素饭。

有相关资料记载,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而且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报丧”习俗。那么,看看崇明地区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吧!

当确定病人已经断气、合眼后,家人会迅即把死讯发布出去。直系的亲眷人家,要由死者子女直接去长辈身边告知,如派另外的人报丧,会被认为是失礼的。只有平时不来往的老亲和远亲,才会派出专人前往报丧。原先,人死后是不放炮杖的。只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才逐步演绎为鸣放三个炮杖,这是死者死讯的普遍告知形式,也是宣告死者过逝的正式信号和第一信号,这是广泛意义上的报丧形式。作为报丧的首个信号,崇明人称之为“报丧炮”。边方邻居,听到三个炮杖声响,都会知道又有人过世了,要做丧事了。本队的邻居,不论男女老少,就会自觉地来到丧家,帮忙、协助本家一起料理丧事。

死讯炮杖是不会瞎发的,只有在死者梦去时(重度昏迷,暂时失去生命体征时),也会有放错炮杖的。但坊间也曾发生过危重病人,为消灾求太平,假发死讯的事。始作俑者明知自己死期已近,为苟延残喘,令子女放炮杖假发死讯,结果真的引来了不少邻里亲朋。人未死,放炮杖,真有点烽火戏诸侯的味道。假死者的这种胡搞,是要求得报丧消灾的效果。

除了大部分帮忙人要出前头屋、敛零碎外,必有几个人专门寻出一些稻柴个子来,然后相互配合着放绳、绞绳、合绳。稻柴绳的粗细与篅圈绳相似,但长度较短,只需五米左右即可。完成了六条稻柴绳的制作后,用三根绳子在幡杆木头上拦腰系上固定好,再在前头屋门口的前方,两侧对称地各竖起二根幡杆木头,木头上方绑着未修去竹枝、竹叶繁茂的小竹头,三根稻柴绳就像电线杆的襻桩线一样固定于敲入土地中的木桩头上。五六米高的两根幡杆木竖立起来时,上面还扎了一面纸质三角小旗,这是第二个报丧的信号。人们见到谁家有高高的幡杆木头竖起,就知晓那家要忙丧事了。住得近的丧家的亲戚,自然也就得悉了。但凡有点沾亲带故的,均会主动上门帮衬、吊唁死者。

放炮杖、竖幡杆,这两种报丧方式仅对边方邻居和路近的亲戚起到作用,而对于路远的亲戚显然是鞭长莫及了的。古时候的崇明交通不便,通讯联络更是极其不发达,对于路远的亲戚则只有通过第三种方式,进行上门报丧。

在协商、确定了烧床柴、入墓的具体日期之后,丧家会派出几支队伍,由专门的“报丧人”上门报丧,把逝者离世的消息、烧床柴和入墓的日期等信息传递到亲戚那里,以便人家能如期前来奔丧。

“报丧人”一般由邻里的男性担任,大人、小孩则不论,可能是长期受崇明老谱话“女人屋里囥、男人外头闯”的影响使然。一般两人一组,后来简化到一个人。丧家分别交代清楚亲戚家的姓名、地址后,各组就分头出发去报丧。

派出的各组报丧人,均有明确的分工,同方向或者顺路的为一组,每组均要报好几家。同一家族的亲戚,通常只报到长房一家,并非一个不拉地悉数报到,而由长房随后在兄弟姐妹之间转达到位即可。

不论晴雨,报丧人必须带一把油布伞,搿勒胳落傍里(即夹在腋窝下),伞头朝前、伞柄朝后。路人一看,就知道遇到的肯定是报丧人,如果报丧人询问,均会热情作答。报丧人到达了目的地之后,在丧家的亲戚家要将伞倒放堂前,以此表明凶信。报丧的人到了亲戚家的门口还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

因为报丧是用伞来暗示的,所以亲戚的家人,看到在堂前放置的油布伞之后,立马就明白了门外人的来意。在核对完基本信息,确认无误后,才会邀请报丧人进入家门。

在报丧的时候,不能说谁谁谁死了,这样是不吉利的,往往都是用一种更委婉的说法,比如“老了”、“走了”等。如果直接说死了,这样不仅对死者不尊重,同时也会让逝者的亲人更难过,毕竟听起来更刺耳。

问清楚了入墓的确切日期后,接待的主人会立马动手滚三个鸡蛋,以招待报丧人,甚至给报丧人封一个红包,里面少则一角、二角,客气点的则为五角,或者更多。那时的报丧人,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全凭两条腿赶路,远一点的就是几十里的泥泞小路,当然非常辛苦,口渴肚饥在所难免,得到一点营养补充也是未尝不可,完全可以理解的。

看在有滚蛋(水煮蛋)吃、又有红包拿的份上,在那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里,那可谓是一个油水十足的好差使,故有一些恘皮拉气的人会争着要去做报丧人,甚至于为争得这份肥差而闹得面红耳赤、恶语相向、大打出手。但识相之人,一般只吃滚蛋而不拿红包。更有那些报丧人如果本身与被报之家沾亲带故的话,则会感到难为情的,大家的生活都苦,三个滚蛋和红包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以买上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品维持数月,就会主动提出一切从免,非但不会拿红包,而且连滚蛋也不让烧的,自己动手到水缸里舀一碗冷水象征性地喝掉,就算完事。

当然,如何接拿红包,也是有语言技巧的,总得要先客套一番,否则一副极吼赖吼的腔调会被人看不起,并可能被人作为笑资而一辈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聪明人会竭力装作糊涂,表面上说:“我年纪轻轻的,不懂这一套规矩,我实在是不好意思的。但恭敬不如从命,那就拿啦!”也许人家本来也仅是空客气一番,只是做做样子的,被他这么一说,唯有被牵着鼻子骑驴下坡、拱手奉送的份了,心里是那叫一个心痛啊!可又无可奈何,而报丧人则是在旁上一个劲地偷着乐呢!

穷乡僻壤,断文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况且有些报丧人是冲着滚蛋、红包而争来的机会,尚未完全听清主人家的交代,就屁颠屁颠地急着走了。走到半道上,却已把主人的交代记不全了,抓破了脑袋还是回想不起来,于是也就闹出了许多报错的笑话来,让人哭笑不得。

在崇明,还有一些姓氏,如果不加以仔细的区分,是很容易混淆起来的,像“卢”“罗”不分、“陆”“络”不分、“顾”“古”不分、“周”“邹”不分、“曹”“邵”不分、“陈”“程”不分、“肖”“萧”不分、“裘”“仇”不分、“章”“张”不分、“闻”“文”不分、“卫”“魏”不分、“毛”“茅”不分、“林”“凌”不分、“付”“傅”不分、“殷”“应”不分……碰巧名字相同,张冠李戴,以为是找对了人家,一五一十,如此这般;加上接待者也是马大哈,或者非长辈而是晚辈,闹不清里面的根根梗梗,又不问个明明白白,稀里糊涂地应承了下来,那么就有得好戏看了。等到匆匆忙忙赶去奔丧时,见到的却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大活人,这样的事例曾经听闻过不少。

还听说过,有报丧人出去后晕头转向,而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到夜勒,仍不见报丧人回来交差,害得人家还要发动一伙人,扯上篮围腰旗,去分头寻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尽给添乱。

在崇明自古就有“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的规矩,报丧的范围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通常不报丧。报到朋友那里,太愚蠢了。朋友,是客气人头,也报的话,明着问人家要人情,坍宠会坍到南天门了,是丢不起那人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竖立幡杆木头、鼓手牙装已经在崇明绝迹。其后,铜管乐队(俗称军乐队)以退出婚庆礼俗的代价,在农村丧葬场合热闹了一阵子,炮杖也随之出现在丧葬礼俗中。随着政府对烟花爆竹的严格管控,如今的炮杖也成了紧俏商品。有钱难买到炮杖头,家有重病者,一看苗头不对,都会想方设法托人去“五七”农场那里紧急采购,以备不测之需。突遭变故的家庭,则到周边邻里中相互调剂,而有炮杖的人家,也大多慷慨相让。

报丧风俗演化至今,崇明地区仍以燃放三个炮杖作为报丧的第一信号。而随着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电话(座机)和手机报丧逐步取代了人工报丧。一机在手,报丧不愁,上门报丧的形式逐渐消失。不管亲眷近远,报丧都通过电话和微信来解决,省事且不易出错。现在,政府提倡丧事简办,群众也有缩小丧事规模的意愿,报丧范围随之缩小,远七远八的亲戚一般不再通知了,有的甚至连头表亲也不再通告。对于不请自来者,则表示热忱的欢迎。

移风易俗,丧事简办,使报丧的范围逐步缩小。从某种意义上说,吊唁者不请自到,更能体现出对死者的高度尊重。骨肉同胞或亲友中感恩戴德、重情重义者,自然会不远万里赶来奔丧、吊唁。过去大范围报丧,使好多人家勉为其难,本来不想去,人家报了又不得不去。现在不报丧或少报丧了,送人情成了自愿行为。过去报丧送人情,常常是一种人情交换行为,你送我多少,我也还你多少。亲眷接到报丧信息后,总要根据自己家的人情帐,来决定人情的多少。

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丧事新办和简办已经成为社会新风。报丧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风俗,也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上海一男子大闹葬礼、拒将母亲落葬

父母为减轻子女负担,提前买好合葬墓地,没想到儿子因不满遗产分配方案大闹葬礼,拒绝让老人入土为安,一拖就是7个月之久。女儿们无奈诉至法院。近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青浦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了判决。

陈阿姨夫妻生育了三女一子。为减轻子女负担,夫妻俩省吃俭用,在女儿的陪同下,提前在某墓园购买了合葬墓地。墓穴证书的使用人登记的是夫妻俩的名字,认购人写的是儿子王林的名字,墓穴证书由长女保管。2016年,陈阿姨老伴离世,落葬于合葬墓地。其后,墓穴证书交由王林保管。

陈阿姨与王林一家挤住于一间50平的老屋内。陈阿姨提前就该老屋在内的财产进行分配,写下遗嘱并完成公证。

2022年,陈阿姨因病去世,完成追悼仪式和遗体火化后,准备办理落葬时,王林却因母亲将房产留给女儿们而心生不满,大闹现场,要求三姐妹书面承诺放弃遗产继承。三姐妹未同意,王林拒绝将陈阿姨落葬,并向墓园表示,他不到场谁都不许安排落葬。陈阿姨也就一直未能入土为安,骨灰在墓园寄放长达七个月之久。三姐妹无奈将王林和该墓园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协助办理陈阿姨的落葬手续。

三姐妹诉称,墓穴证书登记的使用人为其父母,费用也是由两位老人支付的。母亲作为墓穴的实际使用人,虽已去世,但应享受的权利不应被剥夺,王林和墓园的行为损害了母亲依法享有对墓穴的使用权。三原告作为老人的亲属,有权请求法院判令王林和墓园协助办理陈阿姨骨灰安葬事宜。

王林辩称,母亲的下葬时间自己另有安排,之所以尚未办理下葬手续,是因为其中两个姐姐太强势,父母的遗产分配未能协商一致,自己也是一气之下不同意将母亲落葬。

墓园辩称,本案系争墓穴证书上认购人是王林,按照规定,落葬手续须由认购人办理,但由于王林一直拒绝办理相关手续,故墓园无法安排陈阿姨骨灰安葬事宜。

法院认为,根据墓穴证书,案涉墓穴系为老夫妻俩的利益而购买,供两人殡葬使用,陈阿姨享有对该墓穴的使用权。鉴于陈阿姨客观上无法为自己主张权利,基于公序良俗,在其亡故后,三原告作为其女儿,有权代为行使该权利,故该墓园有义务协助三原告办理陈阿姨的骨灰落葬手续。案涉墓穴的认购人王林,作为陈阿姨的儿子,理应尊重死者入土为安的心愿,断不能以死者遗产分配存在争议为由拒绝办理落葬手续,此举有悖于一般社会道德。王林在其力所能及之范围内让母亲身后得到安详之所,系为人子女的伦理底线,其有义务协助办理陈阿姨的落葬手续。

综上,三原告要求王林及墓园协助办理陈阿姨落葬手续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

法官表示,《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子女在父母亡故后应当妥善安葬、安置父母的遗体或骨灰,此行为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符合我国传统伦理的一般观念,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应纳入《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的公序良俗范畴。王林作为人子,因父母遗产分配问题,拒绝为母亲办理下葬,并以此相挟,不仅侵害了其母亲享有的墓地使用权,更是违背了公序良俗。入土为安系人伦之大事,相较遗产之纠葛,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墓穴的购买者不得转让墓穴,墓穴使用人的姓名不得变更。墓穴作为一种特殊物品,具有强烈的人身属性。本案中,根据墓穴证书可以明确得知陈阿姨是系争墓穴的使用权人,故安排陈阿姨落葬是符合墓地购买合同的约定的。

因墓地使用权的行使时间客观上发生于权利人陈阿姨死亡之后,故权利人陈阿姨实际上已无法自己行使该权利。按照公序良俗和我国的民族传统,在陈阿姨亡故后,三原告作为其女儿,有权代为行使该权利,这也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

为何夫妻互不送葬?

夫妻互不送葬,这是老年间的说法,只要你打算再婚就不去送葬,但是现在是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夫妻一场是个缘分,送上一场未必不可,所以说现在送行的夫妻越来越多了,这也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我们人都是有感情的,不要被一些老的说法束缚了,这样自己心里未必没有疙瘩。

火葬出来后遗像由谁来抱?

孙子抱!抱骨灰盒的是孝子,抱遗像的是贤孙。

出殡时,长子砸瓦起灵,抱着骨灰盒走在前面,长媳抱着香油罐走在第二,长孙抱着老人遗像位于第三。后面是孝女、侄女、孙女们。讲究儿前女后,丧葬应以儿子为主。女婿虽然法律上也有孝敬父母的义务,但在丧事上一般不用陪灵,不算子女属于亲戚。儿子按长幼排完,后面才是媳妇、女儿,即使长女也要站在儿媳后面。

没有儿子的过世老人,骨灰由侄子抱,侄孙抱遗像

给老人穿寿衣时,为什么不能哭出声?

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是停尸,死者在断气之时,家人要往其口中放入一枚质地坚硬的钱币,有的会放金、玉等物,叫做“口含钱”。

这个习俗从古代直沿用至今,村民说这样死者到阴间才不会挨饿、受罪。“口含钱”放入后,亲人用热毛巾将其擦拭身体,然后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口含钱”在火化前取出,替换下的衣服待安葬时烧掉。衣服由里到外,先穿单衣然后依次夹衣、棉衣、棉袍或旗袍(女)、棉大衣。

大多数人会觉得穿寿衣是应该在老人去世之后才能穿上,如果老人在世的时候就为老人准备好寿衣是不孝顺的,是对老人的不尊重。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有很多地方的习俗并非这样,而是老人在去世之前就会将寿衣穿上。

要说这种做法还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在活着的时候穿上寿衣才能够将这件衣服带走,否则就不能带走它。为了避免临终来不及换上寿衣,才选择在去世前穿上它。

给老人穿寿衣时,为什么不能哭出声?

我们那里有这样一种说法,眼泪掉到亲人身上她就没法给你托梦,你也永远梦不到她了。人去世前几天身体虽死,但是能听见亲人说话哭泣,只是她发不出声音了,所以逝去的人会很难过,为了怕你对她思念过重走不出伤心的阴影里,就不会到你梦里和你见面了。

再一种就是逝者年轻,一般在医院里。当医生告知病人不行了,家人在旁泣不成声,会让逝者在生死间徘徊,有甚者会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所以分人分事也分地方习俗,而类似这样的风俗其实是有非常多的,并且都流传到了现在。真情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但是现在时代在发生改变,很多事情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对于过去的一些文化习俗也没有那么看重了。

毕竟现在大家都在向城市化迈进,而跟农村不同,城市里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这也就导致很多农村的文化习俗在城市里都无法正常的举行,但是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只能去适应社会,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所以有很多的文化习俗,渐渐的都已经消失了。

穿寿衣有什么讲究

穿寿衣有什么讲究?
寿衣是指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一则美称寿衣,寓为健康长寿之意,二则遇紧急情况可以避不及,特别是病人处于很危险状态,亲人随时可能离去,若没备好寿衣,仓促之间很难买到合适寿衣,以免留下遗憾。中国的习俗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老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呢?这因为,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大体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村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如今所谓寿衣,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老人一般过了六十岁以后,子女要及早为父母做寿衣。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衣裤至少要做够三套,套数均要单数,忌双数。做寿衣一般要在古历闰年做,因古历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俗称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年人增寿。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线织的布。古时,从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袜,均要女子亲手做。新时代,一般人家除过做外衣,内衣和鞋帽等都从商店购买,大衣取代了袍子。 旧时做寿衣,有许多讲究。外衣里子用红布做,子孙后辈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顶子,亦象征后辈儿孙红火。男人寿衣外面多为杏黄色,女人外衣多为青蓝、古铜色为主。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后继有人。  寿衣,俗称“老衣裳”。人亡后,儿女为其穿寿衣,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衾: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一、寿衣面料的选择:1、桑蚕丝是最贵重的面料,但缎子在老讲里有断子的谐音,一般不采用。化纤材质在火化时会燃成液体,影响骨灰的质量,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尽量不要采用。 2、绸子有子孙后代稠密、家丁兴旺,所以在高档面料里是最佳的面料。棉是过去老百姓最为推崇的一种面料,因棉舒适、温暖、环保,来自自然、回归自然,所以受到现代人的推崇而成为时尚。高档人造丝是化工制造的植物纤维提取物,经化学反应将分子链打散,再通过小分子组合大分子进行合成。燃烧时是棉的味道,又有近似于缎子的光华亮丽,所以是缎子的很好的替代面料。普通人造丝是由一半人造丝一半化纤丝组成的,手感好,看上去也很漂亮,里面填充物是棉花,里衬是棉布,弥补了面料含化纤的不足,价格也便宜,同样是经济实惠的产品。3、不能用皮、毛制作寿衣,老话讲是沾了皮毛,转世有可能成动物。二、寿衣的搭配1、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寿鞋、寿袜: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寿被: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2、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3、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4、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寿衣袖子要长至完全盖着手,据称有藏富之意。三、寿衣的讲究1、材质--棉质最好,丝质最贵重。2、四季穿棉--不论春夏秋冬,都要穿棉,也就是把一年四季的衣服穿全。3、寿衣的件数--关于寿衣的件数问题,说道很多,各有各的不同,通常是穿单不穿双,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按照上下身相加的总数还有讲究:但是南方部分地区是取偶数的。也就是常说的八件套。从传统上来讲,寿衣是根据亲人的年龄,属相,来确定寿衣的件数,以及颜色花纹。古时候,皇帝驾崩,寿衣是15件套,就是9领5腰加披风(也是寓意九五之尊。);王室贵族是13件套,大臣是11件套,富贵人家是9件套,布衣是7件套。花纹上,皇帝是祥云腾龙,王室是蛟龙,大臣是青蟒,草民多以花草为主。且件数和图纹不得逾越,也就是说,是什么品级的,就穿多少件数,和选什么图纹,可少,不可多。古时候,一般亲属过世,都不会当天下葬。有守灵3天5天7天9天15天不等。且出殡的日子时辰都得找风水先生算好。这必然得面临尸体腐化的问题。平民布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都是多加些干草布料,家境好些的,都是多加被褥。解放以后,国家提倡殡葬简易化,慢慢演变至今,寿衣的件数一般都是市面上的五件套了。包括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这是由于火葬时,对棺木的大小有要求,否则,进不了火化炉,所有的纸棺都是固定大小的。较之以往的木棺偏小。如果寿衣的件数、被褥的件数过多,逝者就无法入殓。干部以及军人的寿衣选择:国家干部、公务员、军人的寿衣,还是以他们自己的职业服装为主,一般都是将职业装的扣子改装为粘扣。再购齐其他的四季衣凑齐五领三腰即可。如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夹衣夹裤。备注:一般现在购买寿衣,包括的殡葬用品有:寿衣5件套、双铺双盖4件套、头脚枕、鞋、帽、袜、腰带、绑腿、口铃、盘缠巾、盖脸布、金银元宝、金银戒指、垫被钱。4、铺金盖银--被褥一般是铺金盖银,褥里是红色。象征着老人铺金盖银,后辈红红火火。有些地方的风俗是把盖单剪下一条,由儿女保存。因为铺的褥子是地,盖的被子是天。所以剪下一条盖单的意思就是给儿女留下一片天,为儿女遮风挡雨,保佑后辈平安吉祥。5、不用扣子、缎子--寿衣上一般不用扣子、缎子,因其有扣住子孙、断子绝孙的谐音。6、长衣长裤--寿衣只穿长衣服,不能穿短衣短裤,意在不能让遗体遭受风吹日晒雨淋。7、寿鞋--鞋为棉制,底上有莲花,因莲台是佛的座位,代表着脚蹬莲台,去往西方极乐世界。8、垫背钱--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意思是七星引路,魂归北斗,后辈发财。9、不空手--可以手持金银元宝、金银戒指、手绢等物,老人走后不能空着手。10、绊脚绳--过去讲为防止诈尸用,将双脚绑上,入殓后解开。现在则是为了防止运输路途颠簸,影响老人仪容。11、盖脸布--盖脸布又称“幎目”、“面衣”。清朝入关后,汉人改穿满服,剃头留辫子。江山移主,无脸见先人。故脸上盖布。现代沿袭此风俗,意在与世长辞,一来逝者面容未化妆前,脸色乌青,并不好看,二来是卫生的需要。12、不穿皮鞋--寿衣的材料不能用皮、毛,鞋也不能穿皮鞋。老话讲是沾了皮毛,转世有可能成动物。13、口铃--老讲是嘴里不能空。或者是转世时不要忘了多说好话。14、提前准备寿衣--早年间,在老人六十岁时就把寿衣布料准备好,七十岁时由女儿做好,每当过寿时,都要穿一穿。寿衣的寓意实际是很吉祥的,尤其是在得病时准备寿衣,甚至能为老人冲喜,帮助老人延年益寿。只是近些年,人为的偏见将寿衣跟死亡划上了等号,这是有悖于传统习俗的。四、寿衣包含的物件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袍、短袄、马夹等,并有内衣、罩衣之分。寿帽: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鸭舌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常戴绒帽,有“老夫人”相,也有用长方形绣花布代替,俗称“首帕”。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寿鞋、寿袜: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寿枕:寿枕以纸、布做成,一般填充秸秆。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公鸡、双龙抱珠,脚枕为莲花、双龙抱珠。寿被(寿单):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有单子和被子两种,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多为青色、黄色、白色。褥子:垫于尸身之下,黄色、青色褥子使用居多。寿裙:有绣花、粘花之分,图案多为凤凰、鲜花。其他:盖脸布–盖在逝者脸上;口铃–含在嘴里,或做开馆钥匙;腰带、绑腿带子;金银元宝、金银戒指;垫背钱。五、注意事项1、护工或者其他人介绍购买的寿衣,价格中都包含高额的回扣;医院太平间和殡仪馆所销售的寿衣,价格会远高于普通寿衣店;不明码标价的寿衣店,通常是看人报价。2、穿衣时,最好一个人穿,一个人帮,先将寿衣从里到外套好,一次性穿上去,再整理。穿衣时,要让逝者有一个合理体位,便于操作。寿衣穿戴最好在人刚走的时候,由家属来做,这是亲人最后接触机会。一般情况下,在医院过世的,院方会人性化的给点时间让遗体在病房稍作停留,家属要利用好这个时间为逝者净身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