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adminn

上海殡葬行业怎么样子才能越来越好?

上海殡葬行业怎样做才能更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

墓地限购同住房限购一样,是不得已而为之。政府和社会还需要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努力改变殡葬习俗,积极推广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文明的现代丧葬方式。

具体如下:江苏苏州不久前召开了一个清明工作会议,引发舆论关注。这次会议要求,各殡葬服务单位要依法依规加强殡葬管理工作,严禁经营性公墓跨苏州区域外销售,使有限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苏州市群众。这次会议还规定,禁止为尚未死亡人员购置墓穴。这次会议的消息在中国上出现后,有论者将其称为墓地限购。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严格住房限购政策的背景下,墓地限购未免让人心生感慨。但是,如果了解了苏州一些经营性墓地的状况,就能理解苏州市政府部门出台这一政策的原因。 苏州郊区山清水秀、风景怡人,历来被认为是逝者理想的安息之地,吸引了来自很多周边地区尤其是上海的墓地购买者。每到清明时节,从上海出发到苏州扫墓的队伍浩浩荡荡,让沪苏两地交通管理部门高度紧张。 这种情况,势必会给苏州的土地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近几年,苏州经营性墓地的价格扶摇直上,去年年底已经高达每平方米一二万元,而苏州今年二月的平均房价则是每平方米二.一万元。一块墓地虽然占地通常在两平方米左右,但家属为安葬亲人需要付出二0多万元,显然是一般的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墓地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它产生了投资品的功能。苏州的一些殡葬经营企业以投资升值为噱头,吸引投资者提前购买炒作。苏州很多公墓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坟,加剧了墓地的紧张程度,使真正需要墓地的家庭只能从炒家手里花费高昂代价承接墓地。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无孔不入的投资炒作,而这类炒作严重扭曲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此番苏州墓地限购,是政府平抑墓地价格、满足刚性需求、减轻百姓丧葬负担的一个举措。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苏州的墓地价格之所以会狂涨,甚至出现墓地价格高于住房价格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殡葬经营企业违背行业伦理,以炒作手段牟取巨额利润。现在,在苏州这一限购措施之下,围绕墓地的炒作之风将得到有效遏制,墓地将回归给逝者提供安息之地的正当用途。 当然,墓地限购同住房限购一样,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逝去的人都要占用一块墓地,即使通过限购减轻了需求压力,其对土地资源的不断蚕食仍然存在。

因此,政府和社会还需要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努力改变殡葬习俗,积极推广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文明的现代丧葬方式。在这方面,作为大都市的上海,在苏州对其关闭了殡葬用地大门后,尤其需要做好这个工作。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行海葬等新型殡葬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市民理解和欢迎。上海应当积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并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你觉得怎样呢?在评论区留言吧!

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丧葬文化,为何男人去世烧纸马,女人去世烧纸牛

人吃五谷杂粮就离不开生老病死,死亡乍一想有点可怕,其实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逃不掉,所以慢慢的就不可怕了。说起死亡,就不得不聊一下“葬礼”一事(民间也叫做白事),虽然有点晦气,但是我们的心态放正就不可怕了。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民间的“白事”也是一种文化,由于各地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所以就出现不同的“白事”文化,但是在华北和东北这片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这种“白事”文化在城里已经绝迹了,在农村丧葬礼节程序繁多相当讲究。当病人尚在弥留之际,便给病人洗脸、擦洗手脚、梳头,男的剃发,穿上早已做好的寿衣(贴身的内衣、棉袄、棉裤、外套)寿鞋,戴上寿帽。

垂危之后,子女晚辈均披戴孝衣,焚纸祭奠,举家痛哭(这个孝帽可是有区分的,什么辈分的人戴什么样的孝帽,可不是一样的)。

入殓

在入殓时,灰撒棺底,用铜钱摆放成北斗七星状,再将亡人装棺,入殓时用布幔(或被子)遮天,忌讳日光照射死者。把面粉制的打狗饼和用麻绳拴系的打狗鞭放入棺中亡人手中。棺枢前置供桌,摆酒、点心、“倒头饭”、油灯、香炉。桌前放焚纸盆。要不断地烧香。亡者家人要隔一会儿就烧点纸,前来吊唁的人也在焚纸盆烧点纸。

棺尸停放3天,停尸期间,搭灵棚、设灵堂,请吹鼓手、道士不分昼夜地吹奏、念经。亡人家属同亲友到土地庙(或用几块土坯搭成的“小庙”)招魂,送浆水、烧纸,去时不哭,回时痛哭,一日早、午、晚3 次。

出殡
出殡前打开棺盖,亲人们瞻仰遗容,然后用棉花蘸酒或白水擦洗死者的眼、耳、鼻、口,称之为“开光”。焚纸盆的纸灰全放进棺里,称其为亡灵准备的“真钱”。盖棺煞钉,出殡起灵,长子摔丧盆,扛“领魂幡”作前导,早已跪在灵前的亲人们放声痛哭送葬。灵枢送至野外当日提前挖好的墓穴下葬。根据抬灵枢的多少称为多少杠(16人、32人、64人分别称为16杠、32杠、64杠,路远的还有两拨(两班)人替换)。

下葬
埋葬时,“五谷囤”(草编的装五样粮食,囤口盖面饼,饼中插秫秸(高粱穗下面的一节长杆)“筷子”)放棺后随同掩埋,作为死者“来世饭菜”;“下水罐”(陶罐装水)放棺前随同入土,为死者来世“储水”。埋葬时,先由孝子挖土埋棺角,而后送葬人添土掩埋。

送盘缠
出殡后的傍晚(落日前),丧家奉行“送盘缠”、“指路”仪式,焚烧纸人、纸马(牛)、纸车及其它家用器具,其意为先前下葬的是尸身,这时送走的是亡灵。葬后三天,于日出前把坟培成圆锥形,叫“圆坟”,死后7天(头七)、21天(三七)、35天(五七)、100天(百日),1、2、3周年日,家人到坟前举哀、烧纸、祭奠。以后,每逢清明节和春节前到坟地烧纸。

这个在“送盘缠”时烧纸马、纸牛这个传统还和契丹这个民族有关。

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觉得云霄之上的生活枯燥寂寞,她乘云来到人间,坐着一头青牛拉的车,从一个叫“平地森林”的地方,顺潢水(西拉木伦河)而下。

一位“神人”,乘着一匹白马,从“马盂山”顺土河(老哈河)向东。坐青牛车的天女和骑白马的神人在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处[木叶山]相遇(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天女和神人,松开白马,叱走青牛,结伴而游。

白天碧波荡漾、涔涔流水、鸟语花香好不惬意,夜晚万籁寂静、星辰点点,在篝火的映衬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孤男寡女、四目相对,男人不在谦和与本分,女人也不在娇羞与矜持……………………。从此生下8个儿子,这就是契丹八部的雏形。契丹八部的子民开枝散叶,每年都会用马和牛来到木叶山祭祀,后来演变成烧纸马纸牛,就这样这种祭祀祖先的传统流传下来。

揭秘你不知道的丧葬全过程之三:打墓、盛殓

打 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埋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盛 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入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殓”捧头,起灵摔盆,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

古法丧礼”初终”包括哪些内容?

丧礼的规范文本《仪礼》和《礼记》没有”初终”的提法,南宋朱熹作《朱子家礼》,明确将”初终”作为丧礼的第一道程序。明清时期,《仪礼》《朱子家礼》是官方给定的礼仪操作的规范文本,我们现在保留在民间的丧事习俗和丧事要求,大体来源于明清时期。

我们依照《朱子家礼–丧礼》的规定,分析一下”初终”阶段丧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初终”的基本意义

“初终”的基本意义是人即将要死或人刚死,丧事操作的基本要求就是确认死亡和安顿逝者。所以,”初终”是一个丧事操作的时间期间,从人快要不行了开始,到停尸正位结束。

由于人的自然死亡有一个过程,人从咽气到停殡治丧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丧事活动或者说丧礼有一个起点选择问题。理论上讲,应当以逝者咽气为丧事活动启动的标志,也就是说,丧礼应当以人死为起点。但古法”初终”是一个大范围,反映人从濒临死亡到确认死亡这一时段的事项,并不是从人咽气开始的。《朱子家礼–丧礼》有:”疾病迁居正寝,内外安静,以俟气绝。”所以,古法丧礼是将快要死的人放到特定的屋室和床上等死,丧事的起点选择在人死之前,即人快要死的时候。

古代社会条件的下,人与自然关系较为密切,吃五谷杂粮,喝河沟塘水,有病也是草药,所以人的自然死亡和病亡大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不像现在来得快。现实生活中,科技较为发达,医疗水平也较高,人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也越来越进步,确认死亡相对古代要容易得多。所以,现实生活中,一般等人咽气之后,丧事操办开始,与古法丧事选择的起点是有些其区别的。

2、”初终”阶段的主要事项

古法丧礼关于”初终”阶段的事情很多,具体包括:一是适寝;二是属纩;三是哀哭;四是移床;五是去死衣;六是殓衾;七是帷堂。我们大体分析一下。

适寝就是将病危之人移至正寝或正室停放。属纩就是用新丝新絮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所谓”属纩以俟绝气”。验明已经断气,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皆哭。移床就是将逝者移放至停尸床上停尸。去死衣就是将逝者咽气前穿的衣服脱掉,为沐浴做准备。殓衾就是用一条被子将逝者盖上。帷堂就是将停尸的地方用围屏或布帷遮起来。

(1)适寝和移床

古法条件下,由于送终为行孝之大端,因此一般情况下,逝者有病快要不行了的时候,逝者的儿女、兄弟、亲戚等都在身边,一旦逝者情况有变,即可将逝者移至规定的正寝待丧。待丧期间又有”属纩”习俗。但古法丧礼以”士”为规范对象,一般庶民百姓家庭,由于受居住条件等限制,很难实施”适寝”和”属纩”的要求。所以《仪礼》要求死于正寝,《礼记》解释迁尸于床。不管死在哪里,最终都要在规定的地方和规定的床上停尸。总之一句话,古法要求移床待丧,人已咽气不需移床的,迁尸待丧。

现时社会条件下,对老人的看护没有古法那么隆重和讲究,加上子女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逝者咽气时儿女不在或不全在老人身边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起居环境也越来越好,子女长大独立成家等情况,老人咽气一般都不在停殡之位。所以,现行丧事活动有移尸正位习俗,即在哪家停殡?在什么地方停殡?是个问题或事项,不管这个问题或事项是在逝者生前确定还是逝后确定,都应当在逝者咽气之后实施。所以,现时丧俗一般不提倡在无丧时待丧,而应当在有丧后移尸,即人死前不动床,死后移床迁尸。

古法丧事主家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是有家主的,即有继承人的,所以,不存在停尸家庭选择的问题。现时社会条件下,子女长大成人后都各自成家立业,农村有,城里也有,父母过世,在哪家停尸,丧事如何操办,是要大家讨论商议决定的。古今社会条件不同,所以丧事操作方面也会有差异。

(2)去衣和衾殓

逝者咽气后,古法要求要将逝者死时的衣服脱下,并用一条被子将尸体盖上。古法人死后即要沐浴,所以要去衣衾殓。现时生活中,沐浴被简化为洗沐,即简单擦洗,所以,对逝者去不去死衣都是可以的。

按礼,男女授受不亲,死时亦然,所以古法规定”男子不绝於妇人之手,妇人不绝於男子之手。”主要是从丧事活动对逝者的近身操作方面来说的。 现时社会条件下,性别差异应当讲究,父亲去世,儿子上前;母亲去世,媳妇、女儿上前。没有条件讲究或者特定情况下无法讲究的,可以权变。

(3)既绝与哀哭

古法要求,验明逝者已经断气,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皆哭。《朱子家礼》有:”既绝乃哭。”

丧事哀哭是有时间节点的。该哭的时候必须哭,不该哭的时候不能乱哭。具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丧礼是有明确规定的。确定逝者已经死亡,此时应当哀哭。

“初终”作为丧事活动的第一道程序,其中的迁尸正寝和既绝乃哭是基本内容,后世沿袭古法也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

(4)楔齿和缀足

人既死,古法还有”楔齿”和”缀足”的要求,《仪礼-士丧礼》规定:”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角柶(读sì),一种状似车轭的小型角器,用角柶插入逝者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叫做楔齿;燕几,一种小型木几,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叫做缀足。”楔齿”是为了之后的”饭含”做准备,由于停尸时间一长口角定型不容易弄开,所以要事先”楔齿”,即郑玄注《仪礼-士丧礼》所谓”为将含,恐其口闭急也”。”缀足”是为了固定逝者身体,防止腿脚张开变形等,为之后的着履做准备,即郑玄注《仪礼-士丧礼》所谓”缀犹拘也,为将屦,恐其辟戾也。”

《朱子家礼》没有将”楔齿”和”缀足”作为丧礼要求,原因应该是停尸时间的变化所致。停尸时间太长,尸身容易变形,所以要提前进行必要的处理。先秦丧礼,停尸时间较长,《礼记-问丧》有:”三日而后殓者,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把停尸三天入殓视为尽孝的表现。《朱子家礼》设定的一般丧事操作程序,时间要求相对较为紧急,人死后,停尸去衣,接着就是沐浴、饭含,次日早晨小殓,再次日早晨大殓,停尸时间短,自然没有”楔齿”和”缀足”的必要了。

现时生活中,不需要”楔齿”和”缀足”。

(5)帷堂

“初终”应当帷堂。《仪礼-士丧礼》曰:”帷堂。”唐贾公彦疏:”以其未袭,敛必帷之者,鬼神尚幽闇故也。”意思是说,由于逝者去死衣后不穿衣服,殓时需要帷之。至于鬼神喜欢幽暗之所,则是贾氏一种发挥性质的解释。

古法的帷堂是很重要的,即用布幕将逝者停尸的周围围护起来,没有特定情况和规定要求不能见逝者。《仪礼-士丧礼》有:”君使入吊,撤帷。””君使入禭,撤帷。”国君派人来吊唁、赠送衣物等,总是要看看逝者,所以要撤帷。

《朱子家礼》没有提到帷堂,但实际丧事活动中有”丧幛”和”围屏”,意思差不多,但有些变化。现实生活中,在农村在城镇,帷堂基本没了。

上海市杨行火葬场在哪?

上海市宝山区殡仪(杨行火葬场)

地址:宝山区宝安公路111号(蕰川路口)

上海市杨行火葬场在哪?

附近交通:

蕰川路宝杨路-公交车站途经公交车:172路

杨鑫路蕰川路-公交车站途经公交车:705路, 宝山15路, 宝山5路, 宝山7路

地铁1号线宝安公路站1号口出,沿着蕴川路往北走到宝安公路右转,往西走450米就到了。   

农村白事六大讲究,体面的葬礼

体面的葬礼

农村丧事讲究很多,老的风俗不但繁琐而且禁忌很多。现在的丧葬礼仪早已没有过去那样的讲究,更多的是在充分尊重死者的前提下,简化了仪式的项目数量,但是即使这样,有很多的讲究还是流传了下来,只是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了!

孝子守灵,图文无关

1、老人弥留之际,要赶紧给老人穿上寿衣,也就是老话说的“上路衣”;

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能来的尽量都要到场,和孝子一起为老人“送终”;

3、出殡后,要将老人停丧几天躺得床上的草烧掉,烧纸钱;

4、去世当日就要设灵堂,点长明灯;

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要带领孝子们长跪痛哭;

体面的葬礼

6、吊丧期间,亲人不可食荤腥,不能洗澡,刮胡子,这样会显得更加悲伤。

孝子跪拜,图文无关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现在很多的风俗都在简化,只是无论仪式再简化,其中蕴含的那份对逝者的追思,对死亡的敬畏却从未失去。

古代丧葬礼仪都有哪些步骤?

定义

我们每个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每次提到丧葬时,都感觉这是一个很忌讳的词,也是很晦气的词句。其实丧葬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从远古时代到现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丧葬礼仪,地域民族不同,丧葬礼仪也不同。在古代王朝中,丧葬礼仪更多体现是一种孝道的礼仪,是生者对逝者礼节,于是形成一种礼节制度及道德上的规范。

古代丧葬礼仪

我们从历代王朝古墓中,就能看到古代先人在丧葬礼仪上的重视程度,这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命的礼仪,也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丧葬礼仪虽然有所简化,但中国元素依然保留,这既是善待逝者,也是抚慰生者。

古代丧葬礼仪

传承

我国古代丧葬礼仪源于《周礼》,历代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内容及礼仪方式并没有改变。魏晋社会动荡以后,我国古代迎来一个很长稳定繁荣期,后来进入隋唐时代,四百多年社会混乱局面已基本结束。

唐朝初年,李世民文治武功很厉害,也是一个极力构建法治与礼制的皇帝。比如《唐律》,在礼制方面制定了《贞观新礼》,唐玄宗后来还增加了一个《大唐开元礼》,唐朝制定的这些礼仪中就包括丧葬礼仪。把丧葬礼上升到王朝用制度来规定,可见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的重视。

古代丧葬礼仪

唐朝灭亡进入五胡乱华时代,虽然中国处于各个政权割据,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不堪,一些书籍丢失或者损毁,关于古代祭祀礼仪在此期间有过停顿。

但宋朝建立后,此朝代在经济文化上高度发达,而且对待文官相当宽容,因此宋朝整理出很多典籍古书,这一点值得肯定。比如《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全唐文》等书籍编辑完成,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出了一代儒学大师朱熹。朱熹的理学中有许多关于丧葬方面的论述及规范,这些都记录在《朱子家礼》中。

古代丧葬礼仪

《朱子家礼》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而且在南宋时期推广也最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此书分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又有人们生老病死。朱熹的书,也为后来明清两朝广泛推崇,成为后来民众礼制尊崇的依据。

元朝时虽然进行了广泛的汉化,但元朝皇家的丧葬并没有遵循南宋留下的礼制,这是元朝蒙人的自己的风俗。

古代丧葬礼仪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从小艰苦生活,他特别尊崇“孝礼”,而且亲自撰写祭文范本要求全国推行:

“维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孝孙某阖门眷属,告于高曾祖考妣灵曰:昔者祖宗相继,鞠育子孙,怀抱提携,劬劳万状。每逢四时交代,随其寒暖,增减衣服,撙节饮食。或忧近于水火,或恐伤于蚊虫,或惧罹于疾病,百计调护,惟恐不安,此心悬悬,未尝暂息。使子孙成立,至有今日者,皆祖宗劬劳之恩也。虽欲报之,莫之所以为报。兹者节届春夏秋冬天气,将温热凉寒,追感昔时,不胜永奠。谨备酒肴羹饭,奉阖门眷属以献。尚飨!”

明朝丧葬礼仪在继承宋朝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皇帝或者皇后驾崩初丧,全国每座寺庙都要敲钟三万次,而且明朝还有朱升写的《斋戒文》很详细,也带入宗教色彩。

古代丧葬礼仪

明朝在祭祀斋戒中,斋戒者祭祀天地、祖先及其他神明前数日(通常是三日)在停止食用荤食(用蒜、韭、葱等香辛料烹制的菜肴,并非禁止吃肉),停止饮酒,停止性生活。不仅如此,还对斋戒者的行为规则做出了规范:“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专门的斋戒住宿场所居住),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音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此风俗在华人圈中还有所保留。

古代丧葬礼仪

内容

那么我国丧葬礼仪都有哪些步骤呢?

朱熹在《朱子家礼》中把丧葬分成若干步骤,仅安葬之前就有初终(病人一断气称作初终)、沐浴、袭、奠、为位、饭含、灵座、魂吊、铭旌、小敛、大殓、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赙、闻丧、奔丧等步骤,这些步骤需要规定的天数完成。

按照皇家丧葬的礼来看,主要有18个步骤:

1.初终:病危的人断气后叫“初终”,此时人要在正室、正寝内。

2.复:这是为死者招魂的一种仪式。招魂时由复者拿着死者的衣服,一手执腰,向幽冥的北方,拉长声音高呼死者的名字。

3.殓:复后把死者遗体安放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柶插在死者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以便日后饭含,叫作楔齿。

4.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

5.吊唁:亲友接到讣告后即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叫作唁。

6.铭旌:在堂前西附用竹竿挑起明旌,上书“某某之柩”。

古代丧葬礼仪

7.沐浴:先在堂前西阶前西面的墙下掘坎为灶,把洗米水烧热,为死者洁身,又要为死者栉发,修剪指甲,然后把这些东西再埋入坎中。浴罢把水倒在坎中。

8.饭含:就是把珠、玉、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9.设重:也叫设燎重。制作一块木牌,放在堂前庭中,大小也以也死者身份分等级,其作用就是暂时代替神主牌位,象征死者亡灵。

以上9项礼仪都要在初终一天内完成。

10.小殓:一般在人死亡后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这叫小殓。

11.大殓:死亡第三天举行入棺仪式,称为大殓。

古代丧葬礼仪

12.成服:即殡之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

13.朝夕哭、奠:成服后到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哭奠,称朝夕哭、朝夕奠。遇宾客来吊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哭踊如仪。

14.筮宅、卜日:请人占卦选择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

15.既夕哭:在下葬前两天的晚止,在殡所对灵柩作葬前最后一次哭奠,称既夕哭。

16停灵:.迁柩下葬前一天,先把灵柩用灵车迁入祖庙停放。

17.发引:即下葬之日柩车启行,前往墓地。

18.下葬:在墓地上先前挖掘好的墓圹,并铺垫石灰、木炭,树碑圹前。如有墓室,亦已先成。灵车到达墓地,抬下灵柩,又有祭奠。

发展

我国丧葬礼仪在近现代以来已经进行了简化,比如胡适提出9个步骤,已经与我国古代丧葬礼仪完全不同。胡适本是一个长期在外国留学的人,他怎么能理解悟透中国的丧葬礼仪呢?在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都有守孝三年之说,估计胡适没经历过。

1928年,蔡元培和薛笃弼在制定礼制时,对丧俗也进行了简化,这项简化礼制基本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比胡适制定要强很多。

很多人认为丧葬礼仪是封建迷信,这种认识有些片面。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丧俗,像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国家,丧俗更繁琐。而我国的丧俗,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一种传统文化,并非宗教仪式。

关于提高“帮困济丧”补贴标准的通知

为解决本区困难群众和特殊对象办理丧事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以及倡导骨灰海葬,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民政局和区委、区府关于“进一步加大帮困济丧力度”的指示精神,经我局研究决定,提高社会孤老、城镇低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以及海葬等对象的补贴标准,具体办法如下:

一、 补助对象:
凡有宝山区户籍,系正常死亡,并在宝山区殡仪馆办理丧事的下列对象,均可享受殡殓服务费用补贴:
(一) 社会孤老、农村五保户。
(二) 重点优抚对象(含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家属、伤残军人、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在乡老复员军人)。
(三) 60岁以上享受城镇低保人员。 (四) 残疾人。
(五) 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六) 特级教师。
(七) 90岁以上老人。 (八) 外地特困民工。
(九)特困对象。 (十)海葬对象。

二、 补贴标准:
(一) 除社会孤老、农村五保户实行全额减免外,其余对象补贴金额统一为1000元;海葬对象补贴为3000元。
(二) 对丧事大操大办或搞封建迷信活动,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不予补助。

三、 资金来源:
(一) 由区民政局列入当年部门预算,即由财政在殡葬管理费收入中每年暂安排5万元专项经费。
(二) 市民政局下拨3万元专项经费。
(三) 不足部分由区殡仪馆安排专项经费。

四、 办理程序:
(一) 丧事承办人凭《火化证》原件及确定其身份的原件材料(原件可退还)到死者生前户口所在地镇、街道救助部门填写《宝山区帮困济丧补贴(减免)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 各镇、街道、工业园区救助部门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三) 丧事承办人持审批后的《申请表》到区殡仪馆领取补贴金。

五、 违规处理:
丧事承办人弄虚作假或经办人员不按规定操作,造成错补,一经发现,由宝山区民政局追回补助款项,并对违规的相关经办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执行,由宝山区民政局负责解释。

上海市宝山区民政局

宝山区殡仪馆不用厅遗体的处置规定

为确保遗体的准确性,杜绝遗体提前火化事故的发生,规避服务责任风险,特制定如下规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殡仪馆所需材料:
1、居民死亡殡葬证:殡葬证联系人栏必须注明亲属或承办人姓名和与逝者关系。
2、身份证:
(1)丧主(亲属)自行前来办理治丧事宜的,仅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后归还其本人)。
(2)受委托人前来办理治丧事宜的,中介机构或其他人(即承办人),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和丧主(亲属)身份证原件(复印后归还)。如提供复印件的,必须由承办人或委托人在复印件上亲笔签名。
3、委托书:
(1)丧主(亲属)不到现场而委托他人办理时,必须书写委托书并亲笔签名,如受委托人再委托他人办理时,必须另外书写委托书并亲笔签名。
(2)电话预定者(主要是指中介结构)需转而委托他人办理具体治丧事宜时,必须书写委托书。
二、业务办理不予受理情况说明
1、承办人提供的材料不齐全时不予受理。
2、受委托人在提供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上无委托人亲笔签名时不予受理。
3、因先前受理时确定有亲属到达现场,后因故不能到达时不予受理,特殊情况下需要受理时,必经业务部正、副部长核实后方可决定是否受理。
4、如亲属成员之间在承办具体事宜而发生人员调换时,是否受理由分管领导或主任决定。
三、不予火化情况说明
1、承办人提供的材料不齐全时不予受理。
2、在业务部提供的信息中,应到现场的亲属或委托人,不论何种原因而未到达的,不予火化。
3、承办人身份证姓名和照片与“电脑备注”中的信息不符时,不予火化。
四、附则
1、如发现丧主未到达现场开追悼会的,一律按不用厅的操作规定执行。
2、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之前相关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