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就离不开生老病死,死亡乍一想有点可怕,其实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逃不掉,所以慢慢的就不可怕了。说起死亡,就不得不聊一下“葬礼”一事(民间也叫做白事),虽然有点晦气,但是我们的心态放正就不可怕了。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民间的“白事”也是一种文化,由于各地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所以就出现不同的“白事”文化,但是在华北和东北这片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这种“白事”文化在城里已经绝迹了,在农村丧葬礼节程序繁多相当讲究。当病人尚在弥留之际,便给病人洗脸、擦洗手脚、梳头,男的剃发,穿上早已做好的寿衣(贴身的内衣、棉袄、棉裤、外套)寿鞋,戴上寿帽。
垂危之后,子女晚辈均披戴孝衣,焚纸祭奠,举家痛哭(这个孝帽可是有区分的,什么辈分的人戴什么样的孝帽,可不是一样的)。
入殓
在入殓时,灰撒棺底,用铜钱摆放成北斗七星状,再将亡人装棺,入殓时用布幔(或被子)遮天,忌讳日光照射死者。把面粉制的打狗饼和用麻绳拴系的打狗鞭放入棺中亡人手中。棺枢前置供桌,摆酒、点心、“倒头饭”、油灯、香炉。桌前放焚纸盆。要不断地烧香。亡者家人要隔一会儿就烧点纸,前来吊唁的人也在焚纸盆烧点纸。
棺尸停放3天,停尸期间,搭灵棚、设灵堂,请吹鼓手、道士不分昼夜地吹奏、念经。亡人家属同亲友到土地庙(或用几块土坯搭成的“小庙”)招魂,送浆水、烧纸,去时不哭,回时痛哭,一日早、午、晚3 次。
出殡
出殡前打开棺盖,亲人们瞻仰遗容,然后用棉花蘸酒或白水擦洗死者的眼、耳、鼻、口,称之为“开光”。焚纸盆的纸灰全放进棺里,称其为亡灵准备的“真钱”。盖棺煞钉,出殡起灵,长子摔丧盆,扛“领魂幡”作前导,早已跪在灵前的亲人们放声痛哭送葬。灵枢送至野外当日提前挖好的墓穴下葬。根据抬灵枢的多少称为多少杠(16人、32人、64人分别称为16杠、32杠、64杠,路远的还有两拨(两班)人替换)。
下葬
埋葬时,“五谷囤”(草编的装五样粮食,囤口盖面饼,饼中插秫秸(高粱穗下面的一节长杆)“筷子”)放棺后随同掩埋,作为死者“来世饭菜”;“下水罐”(陶罐装水)放棺前随同入土,为死者来世“储水”。埋葬时,先由孝子挖土埋棺角,而后送葬人添土掩埋。
送盘缠
出殡后的傍晚(落日前),丧家奉行“送盘缠”、“指路”仪式,焚烧纸人、纸马(牛)、纸车及其它家用器具,其意为先前下葬的是尸身,这时送走的是亡灵。葬后三天,于日出前把坟培成圆锥形,叫“圆坟”,死后7天(头七)、21天(三七)、35天(五七)、100天(百日),1、2、3周年日,家人到坟前举哀、烧纸、祭奠。以后,每逢清明节和春节前到坟地烧纸。
这个在“送盘缠”时烧纸马、纸牛这个传统还和契丹这个民族有关。
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觉得云霄之上的生活枯燥寂寞,她乘云来到人间,坐着一头青牛拉的车,从一个叫“平地森林”的地方,顺潢水(西拉木伦河)而下。
一位“神人”,乘着一匹白马,从“马盂山”顺土河(老哈河)向东。坐青牛车的天女和骑白马的神人在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处[木叶山]相遇(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天女和神人,松开白马,叱走青牛,结伴而游。
白天碧波荡漾、涔涔流水、鸟语花香好不惬意,夜晚万籁寂静、星辰点点,在篝火的映衬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孤男寡女、四目相对,男人不在谦和与本分,女人也不在娇羞与矜持……………………。从此生下8个儿子,这就是契丹八部的雏形。契丹八部的子民开枝散叶,每年都会用马和牛来到木叶山祭祀,后来演变成烧纸马纸牛,就这样这种祭祀祖先的传统流传下来。
Pingback引用通告: 穿寿衣有什么讲究 | 上海丧葬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