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丧礼”初终”包括哪些内容?

丧礼的规范文本《仪礼》和《礼记》没有”初终”的提法,南宋朱熹作《朱子家礼》,明确将”初终”作为丧礼的第一道程序。明清时期,《仪礼》《朱子家礼》是官方给定的礼仪操作的规范文本,我们现在保留在民间的丧事习俗和丧事要求,大体来源于明清时期。

我们依照《朱子家礼–丧礼》的规定,分析一下”初终”阶段丧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初终”的基本意义

“初终”的基本意义是人即将要死或人刚死,丧事操作的基本要求就是确认死亡和安顿逝者。所以,”初终”是一个丧事操作的时间期间,从人快要不行了开始,到停尸正位结束。

由于人的自然死亡有一个过程,人从咽气到停殡治丧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丧事活动或者说丧礼有一个起点选择问题。理论上讲,应当以逝者咽气为丧事活动启动的标志,也就是说,丧礼应当以人死为起点。但古法”初终”是一个大范围,反映人从濒临死亡到确认死亡这一时段的事项,并不是从人咽气开始的。《朱子家礼–丧礼》有:”疾病迁居正寝,内外安静,以俟气绝。”所以,古法丧礼是将快要死的人放到特定的屋室和床上等死,丧事的起点选择在人死之前,即人快要死的时候。

古代社会条件的下,人与自然关系较为密切,吃五谷杂粮,喝河沟塘水,有病也是草药,所以人的自然死亡和病亡大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不像现在来得快。现实生活中,科技较为发达,医疗水平也较高,人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也越来越进步,确认死亡相对古代要容易得多。所以,现实生活中,一般等人咽气之后,丧事操办开始,与古法丧事选择的起点是有些其区别的。

2、”初终”阶段的主要事项

古法丧礼关于”初终”阶段的事情很多,具体包括:一是适寝;二是属纩;三是哀哭;四是移床;五是去死衣;六是殓衾;七是帷堂。我们大体分析一下。

适寝就是将病危之人移至正寝或正室停放。属纩就是用新丝新絮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所谓”属纩以俟绝气”。验明已经断气,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皆哭。移床就是将逝者移放至停尸床上停尸。去死衣就是将逝者咽气前穿的衣服脱掉,为沐浴做准备。殓衾就是用一条被子将逝者盖上。帷堂就是将停尸的地方用围屏或布帷遮起来。

(1)适寝和移床

古法条件下,由于送终为行孝之大端,因此一般情况下,逝者有病快要不行了的时候,逝者的儿女、兄弟、亲戚等都在身边,一旦逝者情况有变,即可将逝者移至规定的正寝待丧。待丧期间又有”属纩”习俗。但古法丧礼以”士”为规范对象,一般庶民百姓家庭,由于受居住条件等限制,很难实施”适寝”和”属纩”的要求。所以《仪礼》要求死于正寝,《礼记》解释迁尸于床。不管死在哪里,最终都要在规定的地方和规定的床上停尸。总之一句话,古法要求移床待丧,人已咽气不需移床的,迁尸待丧。

现时社会条件下,对老人的看护没有古法那么隆重和讲究,加上子女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逝者咽气时儿女不在或不全在老人身边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起居环境也越来越好,子女长大独立成家等情况,老人咽气一般都不在停殡之位。所以,现行丧事活动有移尸正位习俗,即在哪家停殡?在什么地方停殡?是个问题或事项,不管这个问题或事项是在逝者生前确定还是逝后确定,都应当在逝者咽气之后实施。所以,现时丧俗一般不提倡在无丧时待丧,而应当在有丧后移尸,即人死前不动床,死后移床迁尸。

古法丧事主家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是有家主的,即有继承人的,所以,不存在停尸家庭选择的问题。现时社会条件下,子女长大成人后都各自成家立业,农村有,城里也有,父母过世,在哪家停尸,丧事如何操办,是要大家讨论商议决定的。古今社会条件不同,所以丧事操作方面也会有差异。

(2)去衣和衾殓

逝者咽气后,古法要求要将逝者死时的衣服脱下,并用一条被子将尸体盖上。古法人死后即要沐浴,所以要去衣衾殓。现时生活中,沐浴被简化为洗沐,即简单擦洗,所以,对逝者去不去死衣都是可以的。

按礼,男女授受不亲,死时亦然,所以古法规定”男子不绝於妇人之手,妇人不绝於男子之手。”主要是从丧事活动对逝者的近身操作方面来说的。 现时社会条件下,性别差异应当讲究,父亲去世,儿子上前;母亲去世,媳妇、女儿上前。没有条件讲究或者特定情况下无法讲究的,可以权变。

(3)既绝与哀哭

古法要求,验明逝者已经断气,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皆哭。《朱子家礼》有:”既绝乃哭。”

丧事哀哭是有时间节点的。该哭的时候必须哭,不该哭的时候不能乱哭。具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丧礼是有明确规定的。确定逝者已经死亡,此时应当哀哭。

“初终”作为丧事活动的第一道程序,其中的迁尸正寝和既绝乃哭是基本内容,后世沿袭古法也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

(4)楔齿和缀足

人既死,古法还有”楔齿”和”缀足”的要求,《仪礼-士丧礼》规定:”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角柶(读sì),一种状似车轭的小型角器,用角柶插入逝者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叫做楔齿;燕几,一种小型木几,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叫做缀足。”楔齿”是为了之后的”饭含”做准备,由于停尸时间一长口角定型不容易弄开,所以要事先”楔齿”,即郑玄注《仪礼-士丧礼》所谓”为将含,恐其口闭急也”。”缀足”是为了固定逝者身体,防止腿脚张开变形等,为之后的着履做准备,即郑玄注《仪礼-士丧礼》所谓”缀犹拘也,为将屦,恐其辟戾也。”

《朱子家礼》没有将”楔齿”和”缀足”作为丧礼要求,原因应该是停尸时间的变化所致。停尸时间太长,尸身容易变形,所以要提前进行必要的处理。先秦丧礼,停尸时间较长,《礼记-问丧》有:”三日而后殓者,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把停尸三天入殓视为尽孝的表现。《朱子家礼》设定的一般丧事操作程序,时间要求相对较为紧急,人死后,停尸去衣,接着就是沐浴、饭含,次日早晨小殓,再次日早晨大殓,停尸时间短,自然没有”楔齿”和”缀足”的必要了。

现时生活中,不需要”楔齿”和”缀足”。

(5)帷堂

“初终”应当帷堂。《仪礼-士丧礼》曰:”帷堂。”唐贾公彦疏:”以其未袭,敛必帷之者,鬼神尚幽闇故也。”意思是说,由于逝者去死衣后不穿衣服,殓时需要帷之。至于鬼神喜欢幽暗之所,则是贾氏一种发挥性质的解释。

古法的帷堂是很重要的,即用布幕将逝者停尸的周围围护起来,没有特定情况和规定要求不能见逝者。《仪礼-士丧礼》有:”君使入吊,撤帷。””君使入禭,撤帷。”国君派人来吊唁、赠送衣物等,总是要看看逝者,所以要撤帷。

《朱子家礼》没有提到帷堂,但实际丧事活动中有”丧幛”和”围屏”,意思差不多,但有些变化。现实生活中,在农村在城镇,帷堂基本没了。

发表回复